当年的技术人员在组装存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
1977年8月18日,组装调试好的石英玻璃水晶棺进入毛主席纪念堂
6月9日,上海市档案馆开放第24批档案,这批开放档案资料“讲述”了“文革”后上海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1977年上海新沪玻璃厂(以下简称“新沪厂”)等单位承担毛主席纪念堂水晶棺的石英玻璃研制生产任务。 1976年9月9日,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逝世;1977年9月9日,位于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开始接待国内外来宾和广大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存放毛泽东席遗体的水晶棺是怎么制作出的?上海市档案馆新开放的这批档案透露了部分内情。 初次试制石英玻璃板——存在气泡、斑点等问题。 毛泽东1976年9月9日逝世后,党中央决定在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称“一号任务”),建造水晶棺,将主席遗体长期保留下来,让后人能长久瞻仰到他的遗容。 《“一号工程”进展情况(八)》档案显示,第五次试制时,水晶玻璃熔制材料由天然水晶改为四氯化硅。此时,水晶玻璃试制成员单位又添加了几个新成员,新沪厂与吴泾砖瓦厂负责熔制大板,上海电化厂负责提供氢氯和原料。此时时间已到了1977年3月30日。 上海吴泾砖瓦厂在制作石英玻璃坨子方面有些经验,据王佑釲先生回忆文章介绍,从打坨子开始就得注意不能有一点杂质和小气泡,否则做出的板就会前功尽弃。检查合格的石英玻璃“坨子”,用工频炉加热后压制成10厘米厚的小平板,磨整齐后经过多次熔接做成大板。 此后又经过若干次试制,至1977年5月份,新沪厂终于用四氯化硅成功试制出水晶玻璃。6月底,新沪厂生产出的大板用专机空运到北京,和北京生产的大板一同在北京第一机床厂研磨加工。 据王佑釲先生的回忆文章,毛主席水晶棺采用梯形样棺的方案,一共有五块大板,分别是两块侧板、两块端板和一块顶板。此后,水晶玻璃大板又经过镀膜、组装等一系列程序,至当年8月初,庄重大方、晶莹剔透、名副其实的水晶棺终于问世了,“这是在中央领导和国务院‘九办’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一百多个单位支援协作结出的硕果。”王佑釲先生说。 早在组装石英玻璃水晶棺之前,北京玻璃研究所已经组装了两台光学玻璃的水晶棺(一号样棺和二号棺)。最后组装成的石英玻璃水晶棺因此被称作“三号棺”。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三号棺)进入纪念堂,替换下K9光学玻璃的水晶棺(二号棺)。1977年8月20日凌晨,毛主席遗体移入纪念堂。1977年9月9日,在纪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典礼的万人大会后,毛主席纪念堂开始接待国内外来宾和广大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 |